忠经
1 天地神明章第一
昔在至理,上下一德,以徵天休,忠之道也。
鄭玄註:忠之為道,乃合於天。至理之時,君臣同德,則休氣應也。
天之所覆,地之所載,人之所履,莫大乎忠。
鄭玄註:覆載之間,人倫之要,履之則吉,違之則凶,無有大於忠者。
忠者、中也,至公無私。
鄭玄註:不正其心,而私於事,則與忠反也。
天無私,四時行。地無私,萬物生。人無私,大亨貞。
鄭玄註:四時廣運,天不私德。萬物亨生,地不私力。人能至公,不私諸己,何往不可也?
忠也者、一其心之謂矣。
鄭玄註:一則為忠,二則為僻。
為國之本,何莫由忠!
鄭玄註:未有舍忠,而成於務。
忠能固君臣、安社稷、感天地、動神明,而況於人乎?
鄭玄註:君臣固,其義深也。社稷安,其祚長也。天地感,其誠達也。神明動,其應彰也。忠之為用,其效如此。言人之易從也。
夫忠興於身,著於家,成於國,其行一焉。
鄭玄註:身及國家,雖有殊名,其為忠也,則無異行。
是故一於其身,忠之始也。一於其家,忠之中也。一於其國,忠之終也。
鄭玄註:道行自漸,忠之大焉。
身一則百祿至。
鄭玄註:立身履一,富貴之本。
家一則六親和。
鄭玄註:御家不二,自然篤睦。
國一則萬人理。
鄭玄註:天下合心,無不從化。
《書》云:「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
鄭玄註:精一守中,忠之義也。
2 聖君章第二
惟君以聖德監於萬邦。
鄭玄註:聖君在上,垂監於下。萬邦在下,觀行於上。
自下至上,各有尊也。故王者上事於天,下事於地,中事於宗廟,以臨於人。
鄭玄註:王者至重,猶有所尊,況其下乎?
則人化之,天下盡忠以奉上也。
鄭玄註:上行下化,理之自然。文王敬遜、虞芮遜畔是也。
是以兢兢戒慎,日增其明。
鄭玄註:日增一日,德益明也。
祿賢官能,式敷大化。惠澤長久,黎民咸懷。
鄭玄註:非懷不可以居祿,非化不可以懷人。任賢陳化,君之要也。
故得皇猷丕丕,行於四方,揚於後代,以保社稷,以光祖考。
鄭玄註:君聖臣賢,化行名播。以光祖考,以嚴配社稷於無(彊)〔疆〕者也。
蓋聖君之忠也。
鄭玄註:忠之為道,無所不通也。
《詩》云:「昭事上帝,聿懷多福。」
鄭玄註:君以明德事天,天以多福與人君也。
3 冢臣章第三
為臣事君,忠之本也。本立而後化成。
鄭玄註:雖有周、孔之才,必以忠為本也。
冢臣於君,可謂一體。下行而上信,故能成其忠。
鄭玄註:股肱動於下,元首隨於上,以其義同,其心不異。
夫忠者,豈惟奉君忘身,國忘家,正色直辭,臨難死節已矣。
鄭玄註:此皆忠之常道,固所常行,未盡冢宰之事。
在乎沉謀潛運,正國安人。
鄭玄註:至忠無,誠在沉潛。
任賢以為理,端委而自化。
鄭玄註:官各得人,何事之有?
尊其君有天地之大,日月之明,陰陽之和,四時之信。
鄭玄註:蓋之如天,容之如地,昭之如日月,調之如陰陽,不言而信如四時。若是,君體用盡矣。
聖德洋溢,頌聲作焉。
鄭玄註:樂之於中,和之於外。
《書》云:「元首明哉!股肱良哉!庶事康哉!」
鄭玄註:君明則臣良,臣良則事康。
4 百工章第四
有國之建,百工惟才。守位謹常,非忠之道。
鄭玄註:此乃守常之臣也。
故君子之事上也,入則獻其謀。
鄭玄註:公家之利,知無不言。
出則行其政。
鄭玄註:既在其位,職思其憂。
居則思其道。
鄭玄註:益國之道。
動則有儀。
鄭玄註:百事之儀。
秉職不回,言事無憚,苟利社稷,則不顧其身。
鄭玄註:愛己曲從,則為尸素。
上下用成,故昭君德,蓋百工之忠也。
鄭玄註:君任工能,工奉君政。政成於下,德歸於上。
《詩》云:「靖共爾位,好是正直。」
鄭玄註:恭可以成正,直可以獻忠。
5 守宰章第五
在官惟明,蒞事惟平,立身惟清。
鄭玄註:官不明則事多欺,事不平則怨難弭,身不清則何以教民?
清則無欲,平則不曲,明能正俗。三者備矣,然後可以理人。
鄭玄註:獨清則謹己而已,不建於事。獨明則雖察於務,奸賄難任。獨平則徒均於物,昧獨無堪。夫理人者、必三備而後可也。
君子盡其忠能以行其政令,而不理者,未之聞也。
鄭玄註:既才且忠,以臨其人,政之理也,固其必然。
夫人莫不欲安,君子順而安之。
鄭玄註:用其情而處之。
莫不欲富,君子教而富之。
鄭玄註:因其利而勸之。
篤之以仁義,以固其心。
鄭玄註:知仁與義,則皆就之。
導之以禮樂,以和其氣。
鄭玄註:君子愛人,小人易使。
宣君德以弘大其化。
鄭玄註:稱君德以布德,敦君化以行化。
明國法以至於無刑。
鄭玄註:章條申而不犯,刑雖設而當也。
視君之人,如觀乎子。
鄭玄註:寒者衣之,饑者食之。
則人愛之,如愛其親。
鄭玄註:民懷其恩,有同骨肉。
蓋守宰之忠也。《詩》云:「豈弟君子,民之父母。」
鄭玄註:父母愛子,情莫過焉。〔守宰愛人〕,官莫謹焉,人誰非子?
6 兆人章第六
天地泰寧,君之德也。
鄭玄註:天地設位,秉御有君。非君泰寧,人必跼蹐。
君德昭明,則陰陽風雨以和,人賴之而生也。
鄭玄註:四氣和順,百穀用成,是以為休徵。故人之生,賴成於君也。
是故祗承君之法度,行孝悌於其家,服勤稼穡以供王賦,此兆人之忠也。
鄭玄註:順化供()〔養〕,勤勞奉國,是則為忠。
《書》云:「一人元良,萬邦以貞。」
鄭玄註:一人以大善撫萬國,萬國以忠貞戴一人〔矣〕。
7 政理章第七
夫化之以德,理之上也,則人日遷善而不知。
鄭玄註:德化潛運,以心則不知所由,而民從善也。
施之以政,理之中也,則人不得不為善。
鄭玄註:政施有術,昭見於人。人勉而行,欲罷不可。
懲之以刑,理之下也,則人畏而不敢為非也。
鄭玄註:刑臨以威,知懼無犯。既劣於政,彌蒙於德。
刑則在省而中。
鄭玄註:舜流四凶,足清萬國。
政則在簡而能。
鄭玄註:簡則易從,能則人服。
德則在博而久。
鄭玄註:不博則有不及,不久則人心復〔澆〕。
德者、為理之本也。任政非德,則薄。任刑非德,則殘。
鄭玄註:兼德則厚,加德則寬。
故君子務於德,脩於政,謹於刑。
鄭玄註:刑不謹則(知)〔濫〕,政不脩舉,德不務而人不懷也。
固其忠,以明其信,行之匪懈,何〔有〕不理之人乎?
鄭玄註:忠信故己,恪勤脩官,官脩政明,而人自理。故無不能理之吏,無不可理之人。
《詩》云:「敷政優優,百祿是遒。」
鄭玄註:政其人理,祿其宜哉!
8 武備章第八
王者立武,以威四方,安萬人也。
鄭玄註:武德主寧靜,非形於征伐也。
淳德布洽,戎夷稟命,統軍之帥。
鄭玄註:命不可辱,帥不可失,國之大寄,非易其人。
仁以懷之。
鄭玄註:撫其疾苦,使之咸懷。
義以厲之。
鄭玄註:示其慷慨,使其激勸。
禮以訓之。
鄭玄註:明其節制,使之有序。
信以行之。
鄭玄註:審其遠近,使之必行。
賞以勸之。
鄭玄註:懸其爵賞,使之慕功。
刑以嚴之。
鄭玄註:威其鈇鉞,使之懼罪。
行此六者,謂之有利。
鄭玄註:六者並用,闕則失之。故晉將用師,子犯曰「未知信」之類是也。
故得師盡其心,竭其力,致其命。
鄭玄註:士卒從教,故師得利。
是以攻之則克,守之則固,武備之道也。
鄭玄註:武可以備而不用,不可以用而不備也。
《詩》云:「赳赳武夫,公侯干城。」
鄭玄註:有其武才,堪其扞〔禦〕。
9 觀風章第九
惟臣以天子之命,出於四方以觀風,聽不可以不聰,視不可以不明。
鄭玄註:使臣之行,如君耳目,不聰不明,不勝其任。
聰則審於事,明則辨於理。
鄭玄註:不聰則惑其所聞,不明則蔽其所見。
理辨則忠,事審則分。
鄭玄註:理不辨則其斷偏,事不審則其信惑。
君子去其私,正其色。
鄭玄註:私去則情滅,色正則邪遠。
不害理以傷物。
鄭玄註:求罪為公,則成刻浮。
不憚勢以舉任。
鄭玄註:舉必以才,不必以勢。
惟善是與,惟惡是除。
鄭玄註:善雖讎必薦,惡雖親必去。
以之而陟則有成。
鄭玄註:君子效能也。
以之而出則無怨。
鄭玄註:小人伏罪也。
夫如是,則天下敬職,萬邦以寧。
鄭玄註:官務脩政,人始獲安。
《詩》云:「載馳載驅,周爰諮諏。」
鄭玄註:勤勞不寧,善斯勸矣。
10 保孝行章第十
夫惟孝者,必貴於忠。
鄭玄註:若思孝而忘忠,猶求福而棄天。
忠苟不行,所率猶非其道。
鄭玄註:忠不居心,動皆邪僻。
是以忠不及之,而失其守。
鄭玄註:自貽伊罰,求安可乎?
匪惟危身,辱及親也。
鄭玄註:既失於忠,又失於孝。
故君子行其孝,必先以忠。竭其忠,則福祿至矣。
鄭玄註:忠則得福,祿則榮親。
故得盡愛敬之心,以()〔養〕其親,施及於人。
鄭玄註:守忠之道,眾善攸歸,身安親樂,得盡其()〔養〕。
此之謂保孝行也。
鄭玄註:以忠之故,得保於孝。
《詩》云:「孝子不匱,永錫爾類。」
鄭玄註:考叔行孝,施於莊公。君子善之,此之謂也。
11 廣為〔國〕章第十一
明主之為國也,任於正,去於邪。
鄭玄註:任正則君子道長,去邪則小人道消。
邪則不忠,忠則必正。
鄭玄註:忠則不邪,正則必忠。
有正然後用其能。
鄭玄註:能而無正則邪,正而有能則忠。
是故師保道德,股肱賢良。
鄭玄註:周為保,召為師,元為股,凱為肱。
內睦以文,外威以武。
鄭玄註:教莫若文,威莫若武。
被服禮樂,隄防政刑。
鄭玄註:禮樂、德之則,不可違躬。政刑、禮之要,不可破壞。
故得大化興行,蠻夷率服。
鄭玄註:化行文備,夷服武偃。
人臣和悅,邦國平康。
鄭玄註:禮樂善而政刑清也。
此君能任臣,下忠上信之所致也。
鄭玄註:臣在忠於君,君在委於臣。
《詩》云:「濟濟多士,文王以寧。」
鄭玄註:成廈、非一木之才,為國、資庶臣之力。
12 廣至理章第十二
古者聖人以天下之耳目為視聽。
鄭玄註:用天下之視聽,則無不見聞也。
天下之心為心。
鄭玄註:順物之情,不任己欲。
端旒而自化,居成而不有,斯可謂致理也已矣。
鄭玄註:默化元運,其理如此。
王者思於至理,其遠乎哉?
鄭玄註:道無遠近,弘之則是。
無為而天下自清。
鄭玄註:有事則煩。
不疑而天下自信。
鄭玄註:不疑於物,物亦信焉。
不私而天下自公。
鄭玄註:不私於物,物亦公焉。
賤珍則人去貪。
鄭玄註:貪由有珍,珍去貪息。
徹侈則人從儉。
鄭玄註:儉消於侈,侈除儉生。
用實則人不偽。
鄭玄註:見實知偽之惡。
崇讓則人不爭。
鄭玄註:見遜知爭之失。
故得人心和平,天下淳質。
鄭玄註:化行心易,咸服其淳。
樂其生,保其壽。
鄭玄註:氣得天和,咸無夭折。
優游聖德,以為自然之至也。
鄭玄註:聖德無涯,與天地等。
《詩》云:「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」
鄭玄註:雖迷帝德,不違其則。
13 揚聖章第十三
君德聖明,忠臣以榮。
鄭玄註:欣己獲奉斯君。
君德不足,忠臣以辱。
鄭玄註:恥躬不能為臣。
不足則補之,聖明則揚之,古之道也。
鄭玄註:補袞之闕,揚君之休。古之忠臣,則皆然也。
是以虞有德,咎繇歌之。文王之道,周公頌之。宣王中興,吉甫詠之。
鄭玄註:君上行仁覆之道也,臣下有贊詠之義也。
故君子臣於盛明之時,必揚之。盛德流滿天下,傳於後代,其忠矣夫。
鄭玄註:若君有盛德而臣不揚,使久遠不聞,則有缺於忠道〔矣〕。
14 辨忠章第十四
大哉,忠之為用也。
鄭玄註:用忠以教,大莫加焉。
施之於邇,則可以保家邦。
鄭玄註:以有閫域。
施之於遠,則可以極天地。
鄭玄註:以無空窮。
故明王為國,必先辨忠。
鄭玄註:為國藉之,忠者臣節,不先辨忠,國將安寄?
君子之言,忠而不佞。小人之言,佞而似忠而非,聞之者鮮不惑矣。
鄭玄註:忠言逆志,必求諸道。佞言順志,必求諸非道。
夫忠而能仁,則國德彰。
鄭玄註:為君撫愛。
忠而能知,則國政舉。忠而能勇,則國難清。
鄭玄註:為君謀忠,為君果毅。
故雖有其能,必由忠而成也。
鄭玄註:忠而有能,則有功。
仁而不忠,則私其恩。
鄭玄註:仁愈多而恩愈深。
知而不忠,則文其詐。
鄭玄註:知愈多而詐愈密。
勇而不忠,則易其亂。
鄭玄註:勇愈多而易其亂。
是雖有其能,以不忠而敗也。
鄭玄註:能而無忠,則為敗。
此三者不可不辨也。《書》云:「旌別淑忒。」其是謂乎!
鄭玄註:善惡既別,任使不謬。
15 忠諫章第十五
忠臣之事君也,莫先於諫。
鄭玄註:(紏)〔糾〕過正德,惟能諫之。
下能言之,上能聽之,則王道光矣。
鄭玄註:上能聽,下不能言,則虛其聽。下能言,而上不能聽,則虛其言。言聽俱能,則君臣諫合,則其道光明也。
諫於未形者,上也。
鄭玄註:先事而止,君違不聞。
諫於已彰者,次也。
鄭玄註:出未及施,改之非後。
諫於既行者,下也。
鄭玄註:行而能改,雖下猶愈。
違而不諫,則非忠臣。
鄭玄註:從君所昏,是乃罪也。
夫諫始於順辭,中於抗議,終於死節,以成君休,以寧社稷。
鄭玄註:順辭不從,犯顏抗議;抗議不從,則繼之以死。其能使君改過為美,社稷之安固也。
《書》云:「木從繩則正,后從諫則聖。」
鄭玄註:繩直可以正木,臣忠可以正主也。
16 證應章第十六
惟天監人,善惡必應。
鄭玄註:為善則吉,為惡則凶。
善莫大於作忠。
鄭玄註:百行大善,無忠皆忘。
惡莫大於不忠。
鄭玄註:大惡之惡,為逆者殃。
忠則福祿至焉,不忠則刑罰加焉。
鄭玄註:忠則言播聞,未有不祿。不忠則不忠彰兆,未有不刑。
君子守道,所以長守其休。小人不常,所以自陷其咎。
鄭玄註:天意本休,君子知而順之。天意無咎,小人求而取之。
休咎之徵也,不亦明哉!
鄭玄註:天監孔明,勿謂茫昧。
《書》云:「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。」
鄭玄註: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。
17 報國章第十七
為人臣者官於君。
鄭玄註:臣之官祿,君實錫之。
先後光慶,皆君之德。
鄭玄註:光格祖考,慶垂子孫。
不思報國,豈忠也哉?
鄭玄註:忠則必報,不報非忠。
君子有無祿而益君,無有祿而已者也。
鄭玄註:君臨天下,誰不為臣?食土之毛,皆銜君德。昏衢迷於日月,君子之懷帝恩,故偃息山林,有能審國。況荷君祿位而無聞焉?
報國之道有四:一曰貢賢。
鄭玄註:進得其才,君可端拱。
二曰獻猷。
鄭玄註:納當其善,君可依行。
三曰立功。
鄭玄註:功吾其膺,君可無患。
四曰興利。
鄭玄註:殖致其厚,君可與足。
賢者、國之幹。
鄭玄註:幹可以立。
猷者、國之規。
鄭玄註:規可以執。
功者、國之將。
鄭玄註:將可以禦。
利者、國之用。
鄭玄註:用可以給。
是皆報國之道,惟其能而行之。
鄭玄註:各以其能而報於國,道斯廣矣。
《詩》云:「無言不酬,無德不報。」況忠臣之於國乎!
鄭玄註:凡人之間,一言一德猶必報。君臣之義,重恩重焉,如何忘也。
18 盡忠章第十八
天下盡忠,淳化行也。
鄭玄註:忠有所未盡,則淳化不行。
君子盡忠,則盡其心。小人盡忠,則盡其力。
鄭玄註:君子可以盡謀,小人可以效命。
盡力者則止其身,盡心者則洪於遠。
鄭玄註:止身則匹夫之事,洪遠則萬物之利。
故明王之理也,務在任賢。賢臣盡忠,則君德廣矣。
鄭玄註:聖無獨理,道無常師。古之明王,必求賢明,無不脩德。賢臣則無不盡忠,忠則為君闡揚,君德由廣大之也。
政教以之而美。
鄭玄註:君上立教,臣下所敷。
禮樂以之而興。
鄭玄註:君上制作,臣下所行。
刑罰以之而清。
鄭玄註:君上恤刑,臣下所化。
仁惠以之而布。
鄭玄註:君德既備,人懷始康。
四海之內有太平音。
鄭玄註:樂至而歌,自然之理也。
嘉祥既成,告于上下。
鄭玄註:君臣之始於政能,著於群瑞。故其成功可以告于神明也。
是故播於《雅》《頌》,傳於無窮。
鄭玄註:德施於人,務格於神。而後行於樂,樂行則可極之有哉。